文 | 徐 来
编辑 | 徐 来
1763年6月23日,玛丽·约瑟芬·罗斯·塔谢尔诞生于法国海外殖民地马提尼克的一个富裕种植园家庭。她的童年时光沐浴在热带阳光与海风中,环境优渥且充满异域风情。16岁那年,她被送往法国本土,与父母为她安排的未婚夫——亚历山大·德·博阿尔内子爵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段婚姻为约瑟芬带来了两个孩子:长子欧仁和次女奥尔滕斯。尽管家庭表面风光,婚姻生活却并不如意。博阿尔内沉迷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频繁出入豪华宴会和风流场所,长年累月的花天酒地让这段婚姻充满裂痕。
展开剩余88%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让局势骤变,充满动荡与危险。1794年,博阿尔内因“贵族罪”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遭遇断头台的最终审判。约瑟芬本人也因身份被投入了卡梅尔监狱,面临同样的生命威胁,随时可能遭遇斩首。
随着极端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倒台,约瑟芬终于得以释放。然而,她的生活陷入困顿,无家可归且经济拮据。身无分文的她不得不凭借自身的个人魅力和精湛的社交技巧,逐步打入了巴黎新兴的政治权力圈,尤其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保罗·巴拉斯建立了紧密关系。
与此同时,一位来自科西嘉岛的年轻军官开始崭露头角。1769年出生的拿破仑·波拿巴,在军校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步入法国军队。他凭借在1793年土伦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晋升和声誉。这位外表不起眼、才华横溢的科西嘉人迅速攀升军衔,26岁时成为共和国军队中最年轻的将军。
1795年10月,拿破仑成功镇压巴黎的保皇党暴动,名声大噪,成为首都的英雄人物。随后,巴拉斯将意大利战线的指挥权交给这位年轻将军,并安排他认识约瑟芬。
他们的首次见面时,约瑟芬已33岁,而拿破仑仅26岁。年轻的拿破仑立刻被这位成熟优雅、经历丰富的寡妇深深吸引,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起初,约瑟芬对这段关系有所犹豫,但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最终接受了拿破仑的求婚。
1796年3月9日,两人低调举行了婚礼。约瑟芬在结婚证上谎报年龄,比实际小了四岁。拿破仑对这段婚姻充满激情与期待,而约瑟芬则更显冷静和现实。对她而言,这段婚姻带来了经济保障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而对拿破仑来说,约瑟芬不仅是梦寐以求的伴侣,更是通往法国上层社会的桥梁。
婚后仅两天,拿破仑便匆忙奔赴意大利战场,开始指挥对奥地利的作战。分离期间,拿破仑几乎每天都会给约瑟芬写信,信中洋溢着炽热的感情与思念:“不要洗澡,我正在赶回!”、“我的心灵已被你占据,思想无法离开你。”这些热情洋溢的文字展现了他对妻子的深沉痴迷。
而此时的约瑟芬则留守巴黎,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趁丈夫远征,她重新活跃于巴黎的社交圈,享受着作为一位胜利将军妻子的荣耀与特权。不久后,她与英俊军官伊波利特·查尔斯展开了一段公开的婚外情,这段风流韵事在巴黎上流社会传得沸沸扬扬,唯独拿破仑蒙在鼓里。
拿破仑在意大利连战连捷,多次热切邀请妻子前往团聚,但约瑟芬以健康和孩子教育为由一再推迟,实则不愿离开巴黎的繁华与情人。拿破仑的朋友们忍不住写信告知他真相,揭示了妻子的背叛。拿破仑愤怒交加,信件风格从炽热变得简短冷淡。
1797年初,在巨大压力下,约瑟芬终于赴意大利与拿破仑会面。夫妻短暂和解,约瑟芬凭借个人魅力和亲密相处暂时平息了丈夫的怒火。然而这段和解并未持续太久。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再度与妻子分离。埃及期间,关于约瑟芬不忠的消息不断传入他耳中。愤怒的拿破仑写信给兄弟约瑟夫,表示回国后必与妻子离婚。
约瑟芬得知丈夫突然返国,急忙迎接,却未能见到他。拿破仑刻意避开,回到巴黎住所,约瑟芬带着孩子们痛哭三天守候门外。最终,孩子们的哭声打动了拿破仑,夫妻再次重归于好。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法国最高权力,成为第一执政。约瑟芬的身份也随之晋升为法国第一夫人。随着权力的增长,他们的婚姻性质发生变化,政治考量逐渐取代了个人情感。
约瑟芬协助拿破仑处理外交和社交事务,接待外国使节,缓和丈夫偶尔的粗暴脾气。两人搬入庄严的杜伊勒里宫,约瑟芬也保留并扩建了玛尔梅松宫,作为自己的私人避风港。
然而,表面的和谐掩盖不了私下的不忠。约瑟芬与查尔斯·德·弗拉奥尔等多名年轻军官保持暧昧关系。与早期不同,拿破仑对妻子的风流采取更实际的态度,不再大发雷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反应。
拿破仑也开始了自己的婚外情,与女演员玛格丽特·乔治及多位贵族女性交往。最著名的外遇是与波兰贵族卡罗琳·瓦莱夫斯卡,她在1807年与拿破仑相识,后来生下了他的私生子。
约瑟芬对丈夫的背叛感到痛心,经常派人监视他的行动。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约瑟芬加冕为皇后。在加冕典礼上,拿破仑打破传统,亲自为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戴上皇冠,这一举动象征着他愿与妻子共享皇权。
然而,皇位继承问题逐渐成为婚姻的阴影。约瑟芬未能为拿破仑生育子嗣,这在帝国建立后成为一个严峻的政治难题。拿破仑的母亲莱蒂齐亚和妹妹卡罗琳极力反对这段婚姻,催促他娶一位年轻且能生育的妻子。
虽然拿破仑曾考虑让约瑟芬的儿子欧仁继承皇位,但军队和民众更倾向于拥有纯正波拿巴血统的继承人。1809年,继承人问题达到关键点。拿破仑的帝国扩展至巅峰,缺乏明确继承人成为政权稳定的隐患。
经过艰难抉择,拿破仑决定与约瑟芬离婚。12月15日,两人在杜伊勒里宫举行了正式离婚仪式。约瑟芬泣不成声,拿破仑亦流下眼泪,称这是“为国家利益所做的必要牺牲”。
离婚条件优厚:约瑟芬保留皇后头衔,拥有玛尔梅松宫,享有每年300万法郎的丰厚年金。尽管婚姻告终,两人依旧保持亲密联系,拿破仑定期探访前妻。
1810年4月,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结婚,次年诞下了梦寐以求的继承人——罗马国王。约瑟芬退居玛尔梅松宫,过着奢华却孤寂的生活。她对前夫的忠诚始终不变,即使在拿破仑1814年首次被流放时,仍拒绝接见反法联盟的君主。
1814年5月29日,约瑟芬因感冒引发肺炎去世,临终时仍不断呼唤着拿破仑的名字。拿破仑在厄尔巴岛得知噩耗后,整日闭门不出。
后来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期间,拿破仑承认约瑟芬是他生命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1821年临终前,他口中最后呼喊的名字也是“约瑟芬”。
这段长达十三年的婚姻充满矛盾与复杂。对约瑟芬来说,最初与拿破仑的结合是生存的策略,后来转变为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对拿破仑而言,约瑟芬是难以割舍的初恋,却也是政治野心道路上的牺牲品。
这段婚姻从实用主义开始,发展成真实感情的纠葛,最终在国家利益的冷酷逻辑下走向终结。背叛与忠诚、政治与情感、个人欲望与帝国需要的冲突贯穿始终。
约瑟芬虽在床笫之欢背叛拿破仑,却在政治立场上始终支持丈夫;拿破仑为政治利益割舍妻子,感情上却未找到真正替代。
婚姻终结源于约瑟芬无法生育,讽刺的是,拿破仑与玛丽·路易丝所生的独子最终夭折,波拿巴王朝未能延续。
然而,约瑟芬的后代却取得了惊人辉煌:女儿奥尔滕斯的儿子成为拿破仑三世,统治法国18年;其他后裔则进入瑞典、巴西和俄罗斯罗曼诺夫王室,成为各国贵族。
约瑟芬与拿破仑的故事,揭示了权力与私人生活的纠缠,也映照出历史背后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发布于:天津市英赫优配-配资盘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