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大学宿舍里,四个女孩饿得前胸贴后背。
288元的豪华宵夜订单已经等了整整两个小时,十几个外卖员接连拒送。
当老板在电话里说出那句“把性别换成先生就有人接单”时,她们瞬间明白了什么叫现实的残酷。
这背后隐藏的行业潜规则,远比她们想象的更加触目惊心......
01
十二月的南昌,寒风裹挟着细雨,在师范大学的梧桐大道上肆虐。
路灯在雨夜中显得格外昏黄,偶尔有几个裹着厚重羽绒服的学生匆匆走过,脚步声在空旷的校园里显得格外清晰。
对于大部分已经进入梦乡的同学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周五夜晚,但在文学院宿舍楼的418房间里,四盏台灯依然亮着,与窗外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雨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正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刷着抖音。
她留着齐肩的短发,戴着一副粉色边框的眼镜,此刻正无精打采地盯着手机屏幕。
宿舍里的另外三个室友——
张小雅、刘思思和孙美美,也各自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氛围。
如果是在一个月前,这样的夜晚对她们来说简直是浪费青春。
作为这座江南城市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她们的大学生活本该充满活力和激情。
每到周末,她们总是结伴溜出校门,在红谷滩万达广场的美食街里寻找各种网红小吃,或者在秋水广场的夜市里讨价还价买一些精致的小饰品。
深夜的南昌对她们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一碗热腾腾的瓦罐汤配上酥脆的烧饼,就能让她们的幸福感爆棚。
那时候的她们,像四只不知疲倦的夜猫子,城市的灯火是她们的游乐场,深夜的街头是她们释放压力的天堂。
王雨欣总是那个最有主意的领头人,她能轻松找到最地道的小龙虾店,也能在量贩KTV里带动全场的气氛。
她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疯狂枉青春,不熬夜不大学。”
然而,这一切的自由和快乐,都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和家长们的“温柔攻势”而渐渐消失了。
“你们女孩子家,晚上在外面晃荡成什么样子?”
这是王雨欣妈妈在电话里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她的语气虽然不算严厉,但透着一种不容商量的坚决。
不仅仅是王雨欣,张小雅、刘思思和孙美美的家长也像商量好了似的,开始了轮番的“电话轰炸”,主题永远围绕着“安全”二字。
新闻里偶尔出现的校园周边治安事件,成了家长们最有力的说辞。
他们把那些极少数的、偶发的危险事件,描绘成了一张巨大的安全隐患网,仿佛一出校门就会遭遇不测。
“现在社会上什么人都有,你们几个小姑娘能有什么自保能力?”
“那些路边摊干净吗?万一吃出问题来怎么办?”
“深更半夜的,碰到喝醉酒的流氓怎么办?”
起初,女孩们对这些担忧并不在意,觉得父母过于紧张了。
她们正值青春年华,总觉得危险离自己很遥远,家长的焦虑只是多余的担心。
但面对父母日复一日的关怀和担忧,她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还是被触动了。
毕竟,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安心,似乎比夜晚街头的那点小确幸更加重要。
于是,她们开始了“宿舍蹲守”的生活。
夜不归宿变成了按时熄灯,深夜觅食变成了宿舍泡面。
她们向父母郑重承诺,会做个安分守己的好学生。
02
没有了校外的夜间娱乐,狭小的宿舍就成了她们唯一的娱乐天地。
刚开始,她们试图把外面的快乐搬到室内。
第一个尝试是网购了一副精装版的三国杀。
四个女孩围坐在宿舍中央唯一的小桌子旁,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她们的“三国争霸”。
“闪!”
“杀!”
“桃园结义!”
喊声在小小的房间里此起彼伏,配合着卡牌的翻动声,倒也颇有几分乐趣。
她们沉浸在角色扮演的快感中,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音量的控制。
直到隔壁宿舍传来了愤怒的敲墙声,伴随着一声略带哭腔的抗议:
“姐妹们,求求你们小声点吧!我明天还有专业课考试,这样下去我真的要挂科了!”
四个女孩面面相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她们赶紧收起卡牌,连连向隔壁道歉。第一次室内娱乐尝试,宣告失败。
第二个周末,她们改变策略,选择了相对安静的剧本杀。
她们在网上买了一个名为《民国往事》的剧本,决定来一场烧脑推理。
“各位,现在是民国二十三年的上海滩......”
王雨欣压低声音,努力营造着神秘的氛围。
然而,剧本杀的进程远没有她们想象中那么“安静”。
当某个角色被怀疑时,扮演者总会忍不住提高音量为自己辩护;
当真相大白时,又会引来一阵难以抑制的惊呼。
这种智力上的较量和情感上的波动,让她们的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再次超标。
这次,敲门的是楼下的宿管阿姨。
阿姨抱着胳膊,一脸严肃地看着她们:“你们这是在搞什么?大半夜的不睡觉,吵得整栋楼都不安生!再有下次,我就要通知你们辅导员了!”
宿管阿姨的警告如同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她们的热情。
三国杀和剧本杀都被束之高阁,宿舍娱乐活动似乎走到了死胡同。
她们尝试过一起做面膜,然后安安静静地看书,但不出十分钟,就有人开始打哈欠。
年轻的心,终究无法在如此平静的环境中找到满足感。
慢慢地,宿舍的夜晚变得越来越漫长,也越来越沉闷。
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手机或平板,偶尔分享个搞笑视频,却再也找不回往日的激情。
一种莫名的焦躁情绪,像藤蔓般在418宿舍里悄然蔓延。
她们怀念的,不仅是街头的美食和广场的热闹,更是那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自由感。
03
这个周五的夜晚,压抑的氛围达到了顶点。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宿舍里的暖气也显得有气无力。
四个女孩已经保持同样的姿势,在各自的位置上“葛优躺”了将近三个小时。
“我觉得自己快要长蘑菇了。”
孙美美有气无力地抱怨道,她是宿舍里最活泼的那个。
“我也是,”刘思思附和着,“再这样下去,我怀疑自己会提前进入更年期。”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安静的张小雅突然把她的iPad转向了大家,屏幕上正播放着一个美食视频。
视频画面高清,色彩饱和,一个颜值很高的女主播正坐在堆积如山的美食面前,进行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深夜放毒”。
那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诱惑。
主播面前摆着一个超大的圆盘,上面铺满了金黄诱人的炸鸡翅,旁边是冒着白烟的麻辣香锅,红艳艳的汤汁翻滚着,让人口水直流。
更远的地方,还有一大份撒满了芝士粉和海苔丝的铁板鱿鱼,以及几杯插着彩色吸管、冒着凉气的奶茶。
主播拿起一个比她拳头还大的鸡腿,对着镜头,轻轻咬了一口。
“咔嚓——”
那清脆的声音,仿佛不是从iPad里传出来的,而是直接在她们耳边响起,瞬间击穿了四个女孩的心理防线。
她们不由自主地凑了过去,四颗脑袋挤在小小的屏幕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主播的每一个动作。
主播将炸鸡蘸满了蜂蜜芥末酱,大口咬下,满足地眯起了眼睛。
她用筷子夹起一大坨被麻辣汤汁包裹的宽粉,吹了吹气,然后“吸溜”一声吃掉。
她用铁铲切下一块还在滋滋作响的铁板鱿鱼,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脸上写满了幸福。
每一个咀嚼的声音,每一次吞咽的动作,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敲击着女孩们空虚的胃。
她们的喉结不自觉地滚动,唾液疯狂分泌。
之前因为无聊而产生的困意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原始的、强烈的饥饿感。
“我......我饿了。”
王雨欣第一个投降,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我也是。”
“这谁受得了啊!”
“我现在能吃下一整只烤鸭!”
那个美食视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们食欲的闸门。
被压抑许久的渴望,此刻找到了完美的宣泄口。
她们不再想念KTV的麦克风,也不再渴望三国杀的厮杀,此刻唯一的念头就是——
吃!立刻!马上!
04
“点外卖!”
王雨欣几乎是脱口而出。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全宿舍的热烈响应。
“点!必须点!”
“今天谁也别拦着我,我要把视频里的东西都尝个遍!”
“快快快,雨欣,就点那家‘夜猫子烧烤’,我想他们家的烤鸡翅想死了!”
被委以重任的王雨欣立刻化身为作战指挥官。
她熟练地打开美团外卖,在密密麻麻的商家列表中精准锁定了那家以“深夜美食”闻名的“24小时不打烊”烧烤店。
“招牌炸鸡拼盘,超大份!”
“麻辣香锅,四人套餐,加双份面条!”
“芝士焗鱿鱼须,大份!”
“再来四杯珍珠奶茶,要热的!”
“等等,再加个孜然烤羊肉串,二十串!”
王雨欣边念边快速在手机屏幕上操作,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飞舞,像是在演奏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
室友们围在她身后,充当着最热情的啦啦队,不时发出“对对对,就要这个”“再加个烤玉米”的呼声。
很快,一份可以称得上豪华的宵夜订单诞生了。
总价328元,对于每月生活费只有一千五的大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但此时此刻,没有人在意价格。
她们只关心一件事——这些诱人的美食什么时候能从屏幕上的图片变成她们可以真实品尝的食物。
“搞定!”
王雨欣点击了支付按钮,屏幕上弹出了“订单已提交,请耐心等待商家确认”的提示。
“耶!准备开吃!”
宿舍里爆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声。
她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美食盛宴做准备。
有人清理桌子,有人准备餐具和纸巾,还有人已经开始讨论是先吃炸鸡还是先喝奶茶。
空气中弥漫着兴奋和期待的味道,之前的沉闷和烦躁一扫而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机屏幕上的订单状态终于从“等待确认”变成了“商家已接单,正在备餐”。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
备餐时间显示需要二十五分钟,但四十分钟过去了,状态依然停留在“正在备餐”。
“怎么这么慢啊?烤个鸡翅要这么久吗?”刘思思开始有些着急了。
“可能是因为周五晚上订单太多了吧。”张小雅试图安慰大家。
又过了半小时,状态终于更新为“餐品已完成,等待骑手接单”。
女孩们长舒一口气,这意味着美食已经做好,只等最后的配送环节。
按照以往经验,从学校附近的商家送到宿舍,最多也就十分钟的路程。
然而,十分钟过去了,没有骑手接单。
二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骑手接单。
半小时过去了,订单页面上那个代表配送员的小图标始终没有出现。
时间不知不觉滑向了凌晨十二点半。
从下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个小时。
宿舍里的气氛从最初的兴奋期待,逐渐转为焦急和愤怒。
每个人的肚子都饿得咕咕叫,那份被美食视频勾起的强烈食欲此刻正像一团火,在她们的胃里熊熊燃烧,煎熬着她们的耐心。
“这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人接单?”
孙美美烦躁地在房间里踱步。
“是不是太晚了,配送员都下班了?”
“不可能,这家店标的是24小时营业,而且现在正是宵夜高峰期。”
王雨欣紧盯着手机屏幕,眉头拧成一个疙瘩。
两个小时十五分钟......两个半小时......
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凌晨一点。
窗外的雨声依旧,但宿舍里的气氛已经降到冰点。
桌子摆好了,餐具准备好了,万事俱备,只欠外卖。
可那份承载着她们所有期待的美食,却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那份328元的豪华订单,静静躺在手机屏幕里,状态依然是那几个令人抓狂的字——
“等待骑手接单”。
05
“不行,我忍不了了!我要问问商家到底什么情况!”
王雨欣的耐心彻底崩溃。
饥饿和漫长的等待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烦躁。
她点开订单详情,找到商家电话,毫不犹豫地拨了出去。
电话响了几声后,被一个听起来很疲惫的男声接起。
“喂,您好,夜猫子烧烤。”
“老板您好,我是师大这边的顾客,”王雨欣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但语气中还是透着明显的不满,“我的订单下了快两个半小时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送到?连配送员都没有?”
电话那头的老板显然也愣了一下:“两个半小时?这么久了?同学,您能告诉我订单尾号吗?我帮您查查。”
王雨欣报出了订单尾号。
电话里传来翻找纸张的声音,大概过了一分钟,老板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明显的无奈和困惑。
“哎呀......就是您这个单子啊。同学,真是不好意思啊。您的餐我们一个多小时前就做好了,一直在保温箱里放着呢。但是......我也搞不明白,就是没有配送员愿意接您这个单子。”
“没有配送员接单?这怎么可能?”王雨欣觉得匪夷所思,“现在不是宵夜高峰期吗?”
“就是啊!我也想不通!”老板的语气听起来比王雨欣还要委屈,“您可能不知道,从您的餐做好到现在,平台给我们派了十几个外卖员了!一个接一个的。”
“那人呢?餐呢?”王雨欣追问。
“问题就出在这儿!”老板的声音提高了几度,“那些外卖员啊,每个都是到了我店里,拿起您这份订单的小票看了一眼,然后......然后就像见了鬼似的,二话不说,直接在系统里点转单,把单子甩给下一个人!我问他们为啥不送,他们要么摆手,要么就说‘这单送不了’,然后拔腿就跑!十几个人,全是这样!”
王雨欣听得云里雾里:“送不了?为什么送不了?我们又不是住在深山老林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王雨欣能听到老板在翻动什么东西的声音。
然后,老板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尴尬和无奈:
“姑娘啊......要不您把收货信息里的性别改成‘先生’试试......这样应该就会有人接单了......”
06
电话里的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王雨欣彻底愣住了。
她握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脑海中反复回味着老板刚才的那句话——
“把性别改成‘先生’试试”。
“您......您再说一遍?”王雨欣的声音有些发颤。
老板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出了什么不得了的话,语气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就是......就是在收货信息那里,把‘女士’改成‘先生’......这样......这样就会有配送员愿意接单了。”
“为什么?”王雨欣几乎是咬着牙问出这个问题。
电话那头传来老板的叹息声:“姑娘啊,这个......这个我也不好说得太明白。反正......反正您试试看吧,肯定有用的。”
挂断电话后,王雨欣呆呆地坐在床沿上,手机滑落到地上发出“啪”的一声。
她的三个室友围上来,急切地询问:“怎么说?老板怎么解释的?什么时候能送到?”
王雨欣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芒——
有愤怒,有不可置信,更有一种深深的失望。她一字一句地重复了老板的话。
宿舍里瞬间安静下来,静得可怕。
四个女孩面面相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愤怒。
“这什么意思?”张小雅第一个反应过来,“因为我们是女生,所以配送员就不给我们送餐?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就是!我们又不是不给配送费!”刘思思气得脸都红了,“凭什么性别不同就区别对待?”
孙美美更是直接站了起来:“这不是歧视是什么?我们女生就不配吃宵夜了?”
王雨欣缓缓站起身,捡起手机,点开订单页面。
她盯着屏幕上“收货人:王女士”这几个字,内心五味杂陈。
她想到了白天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关于性别平等的话题,想到了书本里那些关于女性权利的章节,再对比眼前的现实,一种强烈的荒谬感涌上心头。
“我不信邪。”王雨欣突然说道,“我倒要看看,真的改成‘先生’就有人送吗?”
她点击修改收货信息,将“王女士”改成了“王先生”,其他信息保持不变。
然后,她联系了客服,要求重新派单。
客服很快回复,表示会立即重新安排配送员。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仅仅过了三分钟,订单状态就更新了——“配送员已接单,正在前往商家”。
四个女孩围着手机屏幕,看着那个代表配送员的小头像快速向商家位置移动,心情复杂到无法言喻。
又过了五分钟,状态变为“配送员已取餐,正在送达”。
十二分钟后,宿舍楼下传来了熟悉的摩托车引擎声。
王雨欣的手机响了,是配送员的电话。
“您好,您的外卖到了,请下楼取餐。”电话里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
王雨欣深吸一口气:“我马上下去。”
她换上外套,走出宿舍。
走廊里的应急灯投下昏黄的光影,她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回响着,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
楼下,一个穿着黄色配送服的年轻男子正站在电动车旁,车后座的保温箱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那些让她们垂涎欲滴的美食,终于在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了目的地。
“王先生吗?”
配送员看到王雨欣下楼,显然愣了一下。
“我姓王。”
王雨欣接过外卖袋子,看着配送员脸上那一闪而过的困惑表情,心中的愤怒再次燃起。
回到宿舍后,她们没有像预期中那样兴高采烈地享用美食。
那些炸鸡、烤串、奶茶都还温热,香气扑鼻,但四个女孩却都没有了食欲。
她们围坐在小桌旁,面对着满桌的美食,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沮丧。
07
“这到底是为什么?”张小雅拿起一串烤肉,但并没有咬下去,而是呆呆地看着它,“为什么改了个称呼,配送员就愿意送了?”
王雨欣已经冷静下来。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她有着比同龄人更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她放下手中的奶茶,认真地说:“我觉得这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是女生这么简单。”
“那还能是什么原因?”刘思思不解地问。
“我想......”王雨欣沉思了一会儿,“可能是因为配送员担心深夜给女学生送餐会遇到一些......一些他们不愿意面对的情况。”
“什么情况?”孙美美追问。
王雨欣组织了一下语言:“比如说,他们可能担心深夜敲女学生宿舍的门会被误解,或者担心我们会对他们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或者......”
她停顿了一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或者他们觉得深夜单独面对女学生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安全的事情......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他们自己。”
这个解释让宿舍里的气氛变得更加沉重。
四个女孩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她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性别歧视,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偏见、安全顾虑、职业风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
“但这不公平!”张小雅愤愤不平地说,“我们只是想点个外卖而已,为什么要承受这些莫名其妙的区别对待?”
“是啊,”刘思思附和道,“我们又没做错什么,为什么要被当成麻烦?”
王雨欣拿起手机,开始搜索相关的信息。
她在各种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寻找类似的经历,想要了解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存在。
很快,她就发现了大量类似的帖子和讨论。
在知乎、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有无数女性用户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深夜点外卖被拒送、配送员以各种理由推脱、或者直接在订单接取后又立即取消。
一个名为“深夜外卖女性用户生存指南”的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楼主详细总结了女性用户在深夜点外卖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其中赫然包括“将收货人信息改为男性”这一条。
帖子下面的评论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我试过改成我爸的名字,确实立刻就有人接单了。”
“我们宿舍直接注册了一个男性账号专门用来点深夜外卖。”
“有一次配送员到了楼下,发现收货人是女生,当面就说‘早知道是女的就不接这单了’。”
“配送员说深夜给女生送外卖风险太大,万一被讹了怎么办。”
看着这些评论,四个女孩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原来,她们今晚遇到的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无数女性都在默默承受着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并且已经习惯了通过各种变通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太荒谬了!”王雨欣忍不住拍了拍桌子,“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种现状?为什么要用欺骗的方式才能获得正常的服务?”
她的愤怒感染了其他三个室友。
孙美美站起来,坚定地说:“对!我们不能就这样算了!这明明就是歧视!”
“那我们能做什么?”刘思思问道。
王雨欣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个别配送员的行为,还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她拿出手机,开始制定一个“调查计划”。
08
第二天一大早,王雨欣就开始了她的“深度调查”。
她决定采用多重身份对比的方式,来验证昨晚的经历是否具有普遍性。
她首先用自己的账号,以“王女士”的身份,分别在三个不同时间段(早上10点、下午2点、晚上8点)向同一家餐厅下了相同的订单。
结果显示,早上和下午的订单都能正常配送,但晚上8点的订单在系统中等了四十多分钟才有配送员接取。
接着,她注册了一个新账号,收货人信息填写为“王先生”,在相同的时间点下了相同的订单。
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在深夜11点,“王先生”的订单也能在五分钟内被配送员接取。
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她还邀请了男同学帮忙,用他们的账号在深夜时段点外卖。
结果无一例外,所有以男性身份下的订单都能迅速得到配送。
数据摆在眼前,事实已经无可辩驳。
在深夜外卖配送这个环节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化对待。
王雨欣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并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长文,标题是《当女性深夜点外卖成为一种“特权”——一个大学生的亲身调查》。
文章详细记录了她们昨晚的经历,以及后续的调查过程和结果。
她在文中写道: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2023年的今天,女性想要在深夜获得一份外卖服务,竟然需要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我们只是饿了,想吃点东西,这个再正常不过的需求,为什么会因为性别而变得复杂?”
“我理解配送员可能有他们的顾虑,但这种顾虑不应该成为女性用户承受区别对待的理由。如果这个行业真的存在某些风险,那么应该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来解决,而不是让女性用户为这种风险买单。”
文章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
转发量在几个小时内突破了万次,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
支持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说得太对了!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女生连正常点个外卖都要看性别,这是什么世道?”
“支持楼主!这种潜规则必须被曝光!”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配送员也不容易,深夜给女生送外卖确实风险更大。”
“现在碰瓷的太多了,配送员也是在保护自己。”
“女生深夜点外卖本来就不安全,这样也好。”
更让王雨欣没想到的是,她的文章很快就被几个外卖配送员看到了。
其中一个名叫“夜行侠小李”的配送员主动联系了她,想要解释配送员的立场。
通过微信聊天,小李向王雨欣透露了一些行业内幕:
“姐,你别误会,我们不是歧视女生,真的不是。我们也想好好赚钱,谁跟钱过不去啊?”
“那为什么不给女生送?”
“你不知道,现在这一行风险太大了。前段时间我一个哥们,深夜给一个女大学生送外卖,结果那女生说他态度不好,还说他言语骚扰,直接投诉到平台。最后那哥们被扣了一千块钱,还被暂停接单一个星期。”
“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还有更离谱的,有配送员被女客户投诉说企图不轨,虽然最后证明是误会,但那配送员直接被公司开除了,名声也毁了。”
小李继续解释:“你想想,我们深夜送外卖,基本都是单独行动,没有监控,没有证人。万一遇到心眼坏的客户,随便编个理由投诉我们,我们就完蛋了。男客户一般不会搞这些名堂,但女客户......”
“但女客户怎么了?”王雨欣有些不悦。
“不是说女客户不好,而是风险确实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敲门的时候声音大一点,可能会被投诉扰民;声音小一点,又可能被说服务态度不好。还有些女客户要求送到寝室里面,我们不去吧,说我们不负责任;去了吧,又可能被误会有其他想法。”
这番话让王雨欣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性别歧视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和风险的复杂社会问题。
09
小李的话让王雨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她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远比她最初想象的要复杂。
她决定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不仅要了解女性用户的遭遇,也要听听配送员的心声。
通过各种渠道,她联系了十几个外卖配送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个有着五年配送经验的老师傅告诉她:“小姑娘,我们这一行真的不容易。白天还好,晚上特别是深夜,各种奇葩事情都可能遇到。”
“比如说?”
“比如有些女客户会要求我们帮忙带垃圾下楼,拒绝了就投诉我们服务态度差。还有要求帮忙搬东西的,修电脑的,甚至还遇到过要求陪聊天的。这些要求我们配送员根本没义务满足,但不满足就可能面临投诉。”
另一个年轻的配送员说:“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故意找茬的。我有一次给一个女大学生送夜宵,她说餐品有问题要退款,我按流程联系商家处理。结果她不满意,直接投诉说我对她大声说话,态度恶劣。平台也不听我解释,直接扣了我三百块钱。”
还有一个配送员分享了更让人震惊的经历:“有一次深夜送餐,女客户开门的时候穿着很暴露,我就低着头把外卖递给她。结果第二天她投诉说我眼神不怀好意,让她感到不安全。我真的是冤死了,但平台说‘客户投诉属实’,我被扣了五百块钱还被警告。”
这些访谈让王雨欣开始理解配送员的处境。
她意识到,在这个以客户投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行业里,配送员确实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而深夜的特殊时段,又放大了各种风险和误解。
但她并没有因此改变立场。
她认为,理解配送员的困难并不意味着要接受对女性用户的区别对待。
王雨欣开始寻找更多的当事人,想要了解问题的全貌。
她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了征集令,希望收集更多女性用户的经历。
很快,她就收到了数百条私信和评论,每一条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在北京工作的白领说:“我加班到深夜,想点个外卖填饱肚子,结果等了两个小时没人送。最后是请男同事帮我重新下单才吃上饭。”
一个怀孕的准妈妈说:“孕晚期行动不便,老公出差,深夜突然想吃点东西,但点了好几次外卖都没人送。最后只能饿着肚子到天亮。”
一个单身女性说:“我一个人住,平时工作很忙,深夜点外卖是常事。但经常遇到配送员到楼下就要求我下楼自取,说什么‘太晚了不方便上楼’。同样的楼栋,白天送餐就能送到门口。”
这些故事让王雨欣更加坚定了要为女性用户发声的决心。
她开始撰写第二篇文章,这次她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寻找解决方案。
她联系了几位法律系的学长学姐,咨询这种行为是否涉及法律问题。
得到的答案是:虽然很难界定为违法,但确实涉嫌服务歧视,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
她还联系了几个外卖平台的客服,询问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和处理措施。
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官方套话:“我们一直致力于为所有用户提供平等优质的服务,如有特殊情况请联系客服处理。”
但显然,这些官方回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王雨欣开始思考,除了曝光问题,她还能做些什么来推动改变。
10
经过深入思考,王雨欣决定从多个角度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她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行动计划。
第一步:成立“深夜外卖性别平等关注小组”。
她在学校里发起倡议,很快就有二十多个同学响应,其中不仅有女同学,也有男同学。
大家决定通过集体行动来放大声音,引起更多关注。
小组成立后,他们开始有组织地收集相关案例,建立数据库,用更加专业和系统的方式来证明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第二步:寻求媒体关注和专家支持。
王雨欣主动联系了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希望他们能关注这个问题。
很快,一家省级电视台的记者表示愿意进行深度报道。
同时,她还联系了学校的法学院老师、社会学教授等专家学者,邀请他们从专业角度分析这个现象,并提出建议。
法学院的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服务行业应该遵循平等原则,不能因为客户的性别而区别对待。”
社会学的李教授则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来改变这种状况。”
第三步:推动平台和行业改革。
王雨欣和她的小组成员开始给各大外卖平台写公开信,要求他们正视这个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在公开信中,他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平台应该建立更加公平的投诉处理机制,避免配送员因为恶意投诉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2.加强对配送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3.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所有用户都能获得平等的服务。
4.对于歧视性服务行为,应该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公开信发布后,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相关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几家主要的外卖平台终于做出了回应。
美团在官方微博发声: “我们高度重视用户反映的问题,将立即启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为所有用户提供平等优质的服务。”
饿了么也表示:“平等服务是我们的基本原则,我们将加强对配送员的管理和培训,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服务歧视。”
但王雨欣和她的团队并不满足于这些口头承诺。
她们要求平台公布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时间表。
在持续的关注和压力下,美团率先公布了详细的改进方案:
1.建立投诉核实机制,对于可能存在恶意投诉的情况,会进行详细调查,保护配送员的合法权益。
2.推出“配送透明化”试点,在订单页面显示配送员的接单率等信息,让用户了解配送情况。
3.加强对配送员的性别平等教育,签署服务承诺书。
4.设立专门的举报通道,对于确认的歧视行为,将对配送员进行处罚。
其他平台也陆续推出了类似的措施。
更让王雨欣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引起了更高层面的关注。
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动联系了她,表示将就此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并推动相关法规的完善。
几个月后,当王雨欣再次在深夜点外卖时,她发现情况确实有了明显改善。
虽然偶尔还会遇到延迟配送的情况,但大部分订单都能得到正常处理。
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服务行业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讨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得到体现。
回顾这段经历,王雨欣感慨万千。
那个饥肠辘辘的深夜,那份等了两个半小时才送到的外卖,意外地成为了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让她明白,有些不公正看似微小,但如果不去挑战和改变,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潜规则”。
而当足够多的人站出来发声时,改变就真的会发生。
那份328元的豪华宵夜,最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食物本身。
它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年轻一代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象征着社会进步的希望。
王雨欣和她的室友们继续着她们的大学生活,但她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抱怨的女孩。
她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行动,也学会了为自己和更多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也收获了比任何宵夜都要珍贵的东西——
那就是改变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英赫优配-配资盘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